古典吧>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决明汤

决明汤

圣济总录》卷一○五:决明汤

药方名称决明汤

处方石决明1两,人参1两,芎藭1两,细辛(去苗叶)1两,五味子1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血灌瞳仁。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

《外台》卷二十一引《广济方》:决明汤

药方名称决明汤

别名决明子

处方决明子1两,升麻1两,枳实(炙)1两,柴胡1两,黄芩1两,芍药1两,栀子14枚,竹叶1升,车前草4升,甘草1两(炙)。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客热冲眼,赤痛泪出。

用法用量决明子汤(《圣济总录》卷一○八)。

注意海藻,菘莱。

摘录《外台》卷二十一引《广济方》

圣济总录》卷一○八:决明汤

药方名称决明汤

处方决明子1两,钩藤1两,牡丹皮3分,升麻3分,羚羊角1两(镑),芍药1两,大黄(锉,炒)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时气病后,眼生翳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食后临卧时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

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婴孺方》:决明汤

药方名称决明汤

处方决明子7分,大黄7分,栀子仁分,子芩7分,升麻6分,芍药6分,柴胡6分,枳壳(炙)3分,竹叶8合,石膏10分(碎,绵裹),杏仁2分,甘草(炙)2分。

功能主治小儿肝热冲眼。

用法用量水4升,煮取1升2合,分为4服。2岁内减。

生翳,加地肤子5分。

摘录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婴孺方》

圣济总录》卷一○三:决明汤

药方名称决明汤

处方石决明(洗净,焙)1两,细辛(去苗叶)1两,防风(去叉)1两,车前子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大黄(锉,炒令香熟)1两,桔梗(炒)1两,茺蔚子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眼燥涩痛,状如眯碜。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食后临卧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

圣济总录》卷一一一:决明汤

药方名称决明汤

处方决明子(微炒)3分,地骨皮3分,玄参3分,黄连(去须)3分,桔梗(炒)3分,柴胡(去苗)3分,茯神(去木)3分,山栀子仁半两,羚羊角屑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眼生肤翳,遮覆瞳仁。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决明散"。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一

猜你喜欢

  • 柳枝煎防风丸

    药方名称柳枝煎防风丸处方倒垂柳枝2斤,桑枝2斤,槐技2斤,天寥木枝2斤,仙灵脾叶2斤。制法上锉,以水7斗,于大银锅中,煎取1斗,尽滤去滓;用晚蚕沙1升,炒令香,捣罗为末,入药汁中相和,再煎稀稠得所,取

  • 泽兰丸

    《外台秘要》卷三十四引《古今录验》:泽兰丸药方名称泽兰丸处方泽兰叶6份白芷椒(汗)芜荑仁藁本细辛各4份白术柏子仁人参桂心防风厚朴(炙)丹参各5份 芎藭甘草(炙)当归各7份 干地黄10份制法上药十七味,

  • 冰玉散

    药方名称冰玉散处方生石膏30克 月石21克冰片0.9克僵蚕3克制法为极细末,瓷瓶盛贮。功能主治主牙疳,牙痛,口疮,齿衄,喉痹。用法用量吹敷患处。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 保孕安胎丸

    药方名称保孕安胎丸处方生白术8两,人参4两,寄生3两,茯苓3两,杜仲炭4两,大枣3两。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2钱重,蜡皮封固。功能主治滋补强壮,养血安胎。主妊娠期内腰腿酸痛,胎漏下血,食欲不振

  • 铛墨散

    药方名称铛墨散处方铛墨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鼻窒塞,气息不通。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温水送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 蛊胀奇方

    药方名称蛊胀奇方处方黄牛粪3两(男用雄,女用雌,阴干,炒)。功能主治蛊胀。用法用量每服1两,酒3碗,煎1碗,绢滤去滓,饮酒,3服即愈。垂死者勿救,不可以污秽而忽之,勿令病人知也。摘录《寿世新编》

  • 款花贝母散

    药方名称款花贝母散处方款冬花、人参、半夏(姜制)、知母、贝母、甜葶苈(炒)、御米壳(蜜炒)、乌梅肉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喘嗽虚弱。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盏,加生姜5片,煎至7分,食后温服。摘录《

  • 大黄膏子

    药方名称大黄膏子处方大黄4两(酒浸,焙干)。制法上为末,以醋1碗,熬成膏为丸,如芡实大。功能主治闺女经闭。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酒调下。摘录《玉案》卷五

  • 参苓琥珀散

    药方名称参苓琥珀散处方人参5钱,延胡索5钱,丹皮4钱,茯苓4钱,川楝子(煨,去皮核)2钱,琥珀2钱,泽泻3钱,当归梢3钱,甘草梢(生)3钱。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小便淋涩,茎中痛引胁下。用法用量每服4钱

  • 引血归经汤

    药方名称引血归经汤处方生地27克荆芥3克麦冬9克 元参9克功能主治治四肢皮毛各处出血,名日肤衄。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石室秘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