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半夏干姜散

半夏干姜散

金匮要略》卷中:半夏干姜散

药方名称半夏干姜散

处方半夏干姜各等分

制法上二味,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温胃止呕。主胃中有寒,干呕吐逆,吐涎沫。

用法用量每次3克,用浆水300毫升,煎取210毫升,顿服之。

备注本方证属胃中有寒,津液凝为痰涎,随胃气上逆,因而干呕、吐涎沫。方中干姜温胃散寒;半夏化痰,降逆止呕。二味配合,共成温胃止呕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金匮》卷中:半夏干姜散

药方名称半夏干姜散

处方半夏干姜各等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干呕吐逆,吐涎沫。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浆水1升半,煎取7合,顿服之。

各家论述1.《金匮玉函经二注》:赵以德:干呕吐涎沫者,由客邪逆放肺,肺主收引,津液不布,遂聚为涎沫也。用半夏干姜之辛热,温中燥湿;浆水之寒,收而行之,以下其逆,则其病自愈矣。

2.《金匮要略心典》:干呕吐逆,胃中气逆也;吐涎沫者,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此是阳明寒气逆气不下而已。故以半夏止逆消涎;干姜温中和胃;浆水甘酸,调中引气止呕哕也。

摘录《金匮》卷中

猜你喜欢

  • 开郁导气汤

    《寿世保元》卷五:开郁导气汤药方名称开郁导气汤处方苍术(米泔浸、炒)3克陈皮15克香附(童便浸,炒)3克白芷3克川芎3克 白茯苓(去皮)3克干姜(炒黑)1.5克滑石3克 山栀(炒黑)3克神曲(炒)3克

  • 地龙汤

    《辨证录》卷十:地龙汤药方名称地龙汤处方蚯蚓20条,葱40条。功能主治恣饮烧酒,大醉欲死,身体臭秽。用法用量同捣烂如泥,以井水2碗漉过,取汁1碗,灌入醉人口中。摘录《辨证录》卷十《伤寒温疫条辨》卷一:

  • 神仙活命汤

    药方名称神仙活命汤处方龙胆草6克 元参24克马兜铃9克板蓝根9克 生石膏15克白芍9克 川黄柏4.5克 生甘草3克 大生地30克瓜蒌9克 生栀子6克功能主治泻火解毒,清热养阴。治白喉。壮热口渴,面红目

  • 变阳汤

    《辨证录》卷十三:变阳汤药方名称变阳汤处方人参、黄耆2两,金银花半斤(煎,汤代之),附子1钱,荆芥(炒黑)3钱,柴胡2钱,白芍1两,天花粉5钱,生甘草5钱。功能主治背痈。背心发瘰,痒甚,已而背如山重,

  • 葱姜煎

    药方名称葱姜煎别名葱姜饮处方葱10枝(去根叶),姜3钱。功能主治感冒。用法用量葱姜饮(《仙拈集》卷一)。《仙拈集》本方用法:好酒二碗,煎一碗半,热服。盖暖。春秋依此方,夏月葱、姜减半,冬月加炒黑豆二合

  • 钩藤饮

    《医学正传》卷八:钩藤饮药方名称钩藤饮处方钩藤1.5克蝉蜕防风(去芦)人参麻黄(去节)白僵蚕(炒)天麻蝎尾(去毒,炒)各0.9克甘草(炙)川芎各0.5克制法上药细切,作一服。功能主治治小儿脾胃气弱,呕

  • 归芍大黄汤

    药方名称归芍大黄汤处方当归身、白芍药、川大黄、丹皮。功能主治眩晕,左手脉数,燥火伤血者。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 铁扇散

    药方名称铁扇散处方象皮(切片,焙干)花龙骨各15克 陈石灰柏香(附松香中黑色者)松香(与柏香同熔化,倾水中,取出晾干)枯白矾各30克制法共研细末。功能主治生肌收口。治金疮。用法用量遇破伤者,用敷血出处

  • 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药方名称桂枝加附子汤处方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9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附子6克(炮)功能主治调和营卫,回阳固表。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

  • 桂枝去芍药汤

    药方名称桂枝去芍药汤处方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功能主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调养如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