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乡相关字典
乡[xiāng]字在开头的词语
- 乡老儿[xiāng lǎo ér]
犹言乡下佬。
- 乡邦[xiāng bāng]
1.家乡。 2.指同乡的人。
- 乡思[xiāng sī]
对故乡的思念。
- 乡曲[xiāng qū]
①乡下;穷乡僻壤:仆乡曲布衣|乡曲之民,各有其事。引申为孤陋寡闻:乡曲之见。②家乡;故乡:长无乡曲之誉。③同乡的人;乡亲: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
- 乡故[xiāng gù]
1.故乡。 2.家乡故实。
- 乡邑[xiāng yì]
1.上古指乡遂的城邑。犹乡里。 2.秦汉以后多指县以下的小镇。 3.家乡,故里。 4.同乡。
- 乡董[xiāng dǒng]
犹乡长。
- 乡塾[xiāng shú]
旧时乡里进行教学的地方。 古代乡间学堂
- 乡背[xiāng bèi]
指正面和反面。乡,通“向”。
- 乡谱[xiāng pǔ]
犹言乡贯门族。
- 乡家[xiāng jiā]
1.家乡。 2.农家。
- 乡荣[xiāng róng]
谓有荣于乡里。
- 乡尊[xiāng zūn]
对同乡长辈的敬称。
- 乡户[xiāng hù]
1.泛指乡村住户。 2.宋代特指有恒产的平民,主要是地主,多充官府职役。
- 乡原[xiāng yuán]
指乡里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原,同“愿”。谨厚貌。 即“乡愿”。指乡里中言行不一、伪善欺世的人。引申为见识浅陋、胆小无能之人,今多作“伪君子”之代称。“原”(愿),谨慎,善良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若今之学宋儒者,直乡愿而已, 孔孟所深恶而痛绝者也!——《老残游记》
- 乡司[xiāng sī]
旧时一乡中管理杂事的人,略同于社长﹑里正等。
- 乡眷[xiāng juàn]
乡亲眷属。
- 乡移[xiāng yí]
《礼记.王制》:“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后以“乡移”谓转移乡学而习礼。
- 乡仰[xiāng yǎng]
向往仰慕。乡,通“向”。
- 乡器[xiāng qì]
六乡的器服。
- 乡保[xiāng bǎo]
乡约﹑地保的并称。泛指乡中小吏。
- 乡侄[xiāng zhí]
同乡晩辈的谦称。宋邓肃《上龟山先生杨博士书》落款自称“乡侄”。
- 乡心[xiāng xīn]
思念家乡的心情。
- 乡榜[xiāng bǎng]
1.科举乡试的录取名单。 2.代指乡试中式者,即举人。
- 乡壮[xiāng zhuàng]
乡里的壮丁。
- 乡路[xiāng lù]
指还乡之路。
- 乡贤[xiāng xián]
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 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
- 乡达[xiāng dá]
指同乡显达的官吏。
- 乡化[xiāng huà]
趋从教化。乡,通“向”。
- 乡伍[xiāng wǔ]
犹乡里。
- 乡镇企业[xiāng zhèn qǐ yè]
我国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 指我国农村村、乡、镇兴办的企业及社员联营或以其他形式兴办的合作企业或个体企业。原称社队企业
- 乡大夫[xiāng dài fū]
周官名。天子六乡,每乡以卿一人各掌其政教禁令,位在司徒之下。
- 乡哲[xiāng zhé]
乡里的贤哲。喆,同“哲”。
- 乡导[xiāng dǎo]
向导,带路的人。乡,通“向”。
- 乡帐[xiāng zhàng]
乡里户口田亩的帐册。
- 乡饮[xiāng yǐn]
古代嘉礼之一。指乡饮酒礼。
- 乡年[xiāng nián]
指同乡和年辈相同的友人。
- 乡友[xiāng yǒu]
同乡友人。 同乡的人;乡亲哪位乡友发现了他们的踪迹,火速禀报,必有重谢
- 乡屯[xiāng tún]
1.指乡兵驻扎之处。 2.乡团,乡兵。
- 乡城[xiāng chéng]
指乡村和城镇。
- 乡戚[xiāng qī]
同乡亲戚。
- 乡谊[xiāng yì]
同乡人的情谊:乡谊甚密。
- 乡野[xiāng yě]
1.乡土,故乡。 2.乡村野外。
- 乡师[xiāng shī]
1.《周礼》官名。地官司徒之属。每三乡共乡师二人,掌理治下乡的教育行政,并监督乡以下各级行政长官处理政务。 2.春秋齐楚之制,郊内以二千家为一乡,每乡置乡师一人。与周制不同。 3.指地方官吏。
- 乡镇[xiāng zhèn]
乡和镇。泛指较小的市镇。
- 乡梦[xiāng mèng]
思乡之梦。
- 乡杖[xiāng zhàng]
《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后遂以“乡杖”表示年老。
- 乡巴[xiāng bā]
方言。乡下;乡间。
- 乡语[xiāng yǔ]
家乡话。
- 乡贯[xiāng guàn]
籍贯。 祖先居住的地方,即籍贯逐一记名登册,备写乡贯。——《五色石》
- 乡音[xiāng yīn]
中国故事片。珠江电影制片厂1983年摄制。王一民编剧,胡炳榴导演,张伟欣、刘延主演。贤慧的陶春对丈夫木生百依百顺。木生憨厚,热心于公益工作,对妻子疏于体贴。后得知妻子患了肝癌,愧疚万分。为满足妻子的心愿,他用独轮车推着妻子去遥远的寨子看火车。 说话的语调具有家乡特色;家乡的口音
- 乡村[xiāng cūn]
亦作“乡邨”。1.村庄。2.今亦泛指农村。3.乡里,家乡。 针对城市来说,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人口较分散的地方
- 乡从[xiāng cóng]
谓归向顺从。
- 乡佬儿[xiāng lǎo ér]
呆笨、迟钝又粗俗的乡下人。也说“乡下佬儿”。 呆笨、迟钝又粗俗的乡下人。也说“乡下佬儿”
- 乡邮[xiāng yóu]
谓在村镇间投递邮件。 在乡村投递邮件
- 乡士[xiāng shì]
1.《周礼》官名。执掌本乡兼掌国中的狱讼。 2.犹乡绅。 3.古代赐给耆老的爵号名。
- 乡亲里道[xiāng qīn lǐ dào]
同乡的人。
- 乡里[xiāng lǐ]
1.周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因以“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 2.家乡;故里。 3.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犹乡亲;同乡。 4.指居里或籍贯相同。 5.指妻。
- 乡饮酒[xiāng yǐn jiǔ]
见“乡饮酒礼”。
- 乡君[xiāng jūn]
古代妇女的封号。始于晋武帝封羊祜妻为万岁乡君。唐代外命妇之制,勋官四品母或妻为乡君。宋废。明惟宗室女有此称。清亦惟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女格格及贝勒侧室之女称“乡君”。
- 乡约长[xiāng yuē cháng]
明清时的乡中小吏。
- 乡旧[xiāng jiù]
同乡故旧。
- 乡官[xiāng guān]
1.古代乡中官吏办公的馆舍。官,“馆”的古字。 2.一乡所属官吏的总称。历代异制异名。如周之乡大夫﹑乡师﹑党正﹑族师﹑闾胥﹑比长;汉之三老﹑有秩﹑啬夫﹑游僥。隋唐以后多为无俸役职,如唐之里正﹑坊正;宋之衙前﹑耆长﹑壮丁﹑散从﹑承符﹑弓手。太平天国时期更大兴乡官,如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平时管理乡政,战时则为军官。
- 乡兵[xiāng bīng]
古代地方武装。始于西魏﹑北周,由大都督或仪同统领,居于本乡。其后历代有之。
- 乡愿[xiāng yuàn]
乡中外表谨慎厚道,实际上同流合污的伪善之人: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
- 乡里迓鼓[xiāng lǐ yà gǔ]
乡间俗曲。亦自谦音乐的俚俗﹑不高明。
- 乡头[xiāng tóu]
明初南京的乡中役职。
- 乡长[xiāng cháng]
1.周代指乡大夫。 2.隋唐以后,乡长为农村基层行政人员。
- 乡讪[xiāng shàn]
在乡里中处处讪谤别人﹑抬高自己的人。
- 乡公[xiāng gōng]
爵号名。
- 乡域[xiāng yù]
地区,处所。
- 乡射[xiāng shè]
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乡射有二:一是州长春秋于州序(州的学校)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
- 乡下脑壳[xiāng xià nǎo ké]
犹言乡下人。
- 乡时[xiāng shí]
往时,昔时。乡,通“向”。
- 乡僻[xiāng pì]
乡村。因其地处偏僻,故云。
- 乡邮员[xiāng yóu yuán]
指在村镇间投递邮件的邮递员。
- 乡下[xiāng xia]
1.泛指城市以外的地区。
- 乡方[xiāng fāng]
谓归向仁义之道。乡,通“向”。
- 乡饮大宾[xiāng yǐn dà bīn]
即乡饮宾。
- 乡农[xiāng nóng]
乡下农民。
- 乡耋[xiāng dié]
同乡老人。耋,七八十岁。
- 乡下佬[xiāng xià lǎo]
1.亦作“乡下老”。 2.乡下人。常有轻蔑意味。
- 乡先生[xiāng xiān shēng]
古时尊称辞官居乡或在乡教学的老人。
- 乡関[xiāng guān]
同“乡关”。
- 乡佣[xiāng yōng]
乡农﹑乡村雇工。
- 乡末[xiāng mò]
在同乡前辈前谦称自己。
- 乡土[xiāng tǔ]
①本乡本土;故乡:乡土气息|乡土观念。②泛指地方:毛白杨是中国最重要的一种平原造林乡土树种。
- 乡黉[xiāng hóng]
乡学;乡塾。
- 乡民[xiāng mín]
1.指周代六乡之民。 2.乡下人;农民。 旧称乡村的百姓
- 乡约[xiāng yuē]
1.犹言乡规民约。适用于本乡本地的规约。 2.明清时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
- 乡进士[xiāng jìn shì]
指乡试中式的人。明清称举人。
- 乡山[xiāng shān]
家乡的山。借指故乡。
- 乡邻[xiāng lín]
同乡;邻居。
- 乡坝[xiāng bà]
方言。乡村。
- 乡佐[xiāng zuǒ]
乡啬夫。
- 乡进[xiāng jìn]
谓向上进取。乡,通“向”。
- 乡井[xiāng jǐng]
①故乡;家乡:白发还乡井|带一把乡井的泥土。②同乡的人:乡井相聚畅饮。
- 乡关[xiāng guān]
犹故乡。 故乡日暮乡关。——唐. 崔颢《黄鹤楼》
- 乡账[xiāng zhàng]
放给农民的高利贷。
- 乡道[xiāng dào]
乡,通,“向”。谓趋向道义。
- 乡梓[xiāng zǐ]
家乡;同乡。比喻故乡
- 乡合[xiāng hé]
谓使六乡中州党族闾与卒伍相联合,以便互助,联防联保。
- 乡贤祠[xiāng xián cí]
东汉孔融为北海相,以甄士然祀于社。此为祭祀乡贤之始。明清时凡有品学为地方所推重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参阅清梁章巨《称谓录.故绅》。
- 乡用[xiāng yòng]
谓为当时所重。乡,通“向”。切合时用。
- 乡豪[xiāng háo]
1.指乡里的豪富或横行乡里的人。 2.官名。
- 乡往[xiāng wǎng]
向往;专心想望。乡,通“向”。
- 乡望[xiāng wàng]
1.指乡里中有名望的人。 2.指家乡门第。
- 乡试[xiāng shì]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一级,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由本省秀才与监生参加,考中者称举人,可参加会试;会试落第,也可依科选官。 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举乡试。——《明史》那一年跟随他小主人入京乡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乡谒[xiāng yè]
谓回乡拜见父老长辈。
- 乡下人[xiāng xià rén]
居住在农村里的人。有时含贬义。
- 乡吏[xiāng lì]
乡中官吏;乡中吏员。
- 乡下气[xiāng xià qì]
乡下人的习气。多含讥讽意味。
- 乡厉[xiāng lì]
旧指乡里中无亲族等祭祀的鬼。
- 乡老书[xiāng lǎo shū]
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老书”。后世科举因以代指乡试中式。
- 乡傩[xiāng nuó]
语本《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何晏集解:“傩,驱逐疫鬼。”后世指迎神驱鬼的民俗。
- 乡权[xiāng quán]
指地方权力。
- 乡党[xiāng dǎng]
①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孔子之于乡党,恂恂如也|首登龙榜,还乡党。②乡亲;同乡之人:但愿你在外有出息,俺乡党们也顺心。
- 乡稍[xiāng shāo]
周制,王城外百里郊内分乡,二百里至三百里为稍。后因以“乡稍”泛指都城以外的地区。
- 乡选[xiāng xuǎn]
1.乡里选举。士人由此可应征召任职。 2.犹乡试。
- 乡间[xiāng jiān]
乡村里。 远离文化中心或与它没有什么接触的农村地区在乡间预演时的音乐喜剧
- 乡闾[xiāng lǘ]
1.亦作“鄊闾”。 2.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 3.家乡;故里。 4.乡亲;同乡。
- 乡会[xiāng huì]
1.旧时在京同乡官吏及文人的集会。 2.乡试与会试的并称。
- 乡程[xiāng chéng]
指返乡途程。
- 乡债[xiāng zhài]
指农村里的高利贷。
- 乡树[xiāng shù]
1.亦作“乡?”。 2.乡野间的树木。
- 乡元[xiāng yuán]
金代科举乡试第一名称“乡元”。
- 乡遂[xiāng suì]
1.周制,王畿郊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诸侯各国亦有乡﹑遂,其数因国之大小而有不同。后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 2.指乡大夫。
- 乡饮酒礼[xiāng yǐn jiǔ lǐ]
1.亦称“乡饮酒”。亦作“乡?酒”。 2.周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优异者,荐于诸侯。将行之时,由乡大夫设酒宴以宾礼相待,谓之“乡饮酒礼”。历朝沿用,亦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
- 乡胥[xiāng xū]
乡吏。
- 乡念[xiāng niàn]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乡谈[xiāng tán]
曲艺术语。江浙一带的曲种,如苏州评弹中,称方言为“乡谈”。一般在模拟书目中的人物语言时使用。宋元时已有用学说方言招揽观众的“学乡谈”。北方一带的曲种称乡谈为“倒口”。
- 乡霸[xiāng bà]
横行乡里的恶霸。
- 乡地[xiāng dì]
1.故乡,家乡。 2.乡约与地保的并称。清代一乡之中,乡董或乡长以下设庄头﹑乡约﹑地保各一人,分管乡里杂务,皆为无俸役职。
- 乡良人[xiāng liáng rén]
春秋齐掌一乡的官吏。相当于乡大夫。
- 乡隅[xiāng yú]
乡村偏僻之处。
- 乡老[xiāng lǎo]
1.《周礼》官名。地官之属。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在朝谓之“三公”,在乡谓之“乡老”。《周礼.地官.序官》:“乡老,二乡则公一人。”郑玄注:“老,敬称也。王置六乡,则公有三人也。三公者,内与王论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乡之教,其要为民,是以属之乡焉。”一说,乡老为致仕之尊官,或乡党重望,故尊之曰公,非朝廷公卿。既无职掌,其人亦不必备。参阅清李惇《群经识小.乡老乡大夫》。 2.指乡里年高德劭的人。
- 乡帅[xiāng shuài]
春秋齐军官名。
- 乡田[xiāng tián]
古谓共井田的各家。
- 乡泪[xiāng lèi]
思乡的眼泪。
- 乡意[xiāng yì]
谓心意归向。乡,通“向”。
- 乡问[xiāng wèn]
来自家乡的书信。
- 乡味[xiāng wèi]
指家乡特有的食品。
- 乡愁[xiāng chóu]
思乡的忧伤情怀:剪不断的乡愁。
- 乡土文学[xiāng tǔ wén xué]
以反映某一地区生活为主要内容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
- 乡丈[xiāng zhàng]
对同乡老年男子的敬称。明 瞿佑《归田诗话·锺馗图》:“乡丈 凌彦翀,名 云翰,号 柘轩。至正 间,以《周易经》与 士衡 叔祖同登 浙省 乡榜。”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三:“统録若干曲请正於乡丈 苏东皋。”
- 乡亲[xiāng qīn]
1.指同乡的人。 2.农村中对当地人的通称。 3.同乡亲戚。
- 乡人子[xiāng rén zǐ]
同乡晚辈。如:生以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乡[xiāng]字在结尾的词语
- 外乡[wài xiāng]
本地或家乡以外的地方。 本地以外的地方外乡口音
- 东乡[dōng xiāng]
见“东向”。
- 柏乡[bǎi xiāng]
县名。在河北省南部。春秋晋鄗邑地,西汉置鄗县,又分置柏乡侯国。东汉合并鄗与柏乡为高邑。县北鄗城有光武庙,东汉光武帝即位于此。
- 中乡[zhōng xiāng]
1.乡中。 2.指中阳里。
- 贫乡[pín xiāng]
贫穷的地区。
- 旧乡[jiù xiāng]
1.故乡。 2.指仙乡。
- 语儿乡[yǔ ér xiāng]
古地名。今浙江省桐乡县西南。
- 福乡[fú xiāng]
指神仙所居﹑福德所集的地方。
- 狭乡[xiá xiāng]
隋唐实行均田制时称公地多﹑人口少的地方为宽乡,人口多﹑公地少的地方为狭乡。后世习惯上称地广人稀的地方为宽乡,地狭人稠的地方为狭乡。
- 山乡[shān xiāng]
山区。 指山区山乡新貌
- 甜乡[tián xiāng]
指梦境。
- 梓乡[zǐ xiāng]
故乡。
- 故乡[gù xiāng]
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家乡,自己出生的地方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 睡乡[shuì xiāng]
1.睡眠状态;睡梦中的境界。宋苏轼有《睡乡记》。 2.喻指未觉醒的状态。
- 理想乡[lǐ xiǎng xiāng]
理想中的美好境界。
- 异乡[yì xiāng]
1.犹异方。谓各在一方。 2.他乡;外地。 3.指外国。 外乡,外地他乡飘泊异乡
- 首乡[shǒu xiāng]
以首相向。犹归向。
- 还乡[huán xiāng]
返回乡里。
- 迷乡[mí xiāng]
令人迷惑的境界。
- 州乡[zhōu xiāng]
泛指乡里。
- 离乡[lí xiāng]
1.指国都之外的小城邑。 2.异乡。 3.离别故乡。
- 背乡[bèi xiāng]
背向。反对与支持。
- 都乡[dōu xiāng]
犹坊厢。
- 毡乡[zhān xiāng]
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居的地区。因其以毡帐为居室﹐故称。
- 南乡[nán xiāng]
南方。
- 黑甜乡[hēi tián xiāng]
1.梦乡。形容酣睡。 2.比喻黑暗的旧社会。 3.比喻使人迷醉的境界。
- 柔乡[róu xiāng]
谓女色迷人之境。
- 尸乡[shī xiāng]
古地名。又名西亳。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之新蔡镇。田横不愿称臣于汉,自刎于此。事见《史记.田儋列传》。汉刘向《列仙传.祝鸡翁》:“祝鸡翁者,洛人也。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余年,鸡有千余头,皆立名字……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后借指隐者之所居。
- 避乡[bì xiāng]
谓市民为逃难而避居乡下。
- 怀乡[huái xiāng]
思念故乡、祖国:怀乡情深|老大怀乡情益深|他只身在异国求学,时常怀念大洋彼岸的故乡。
- 习乡[xí xiāng]
行乡饮酒礼。
- 旁乡[páng xiāng]
指近侍的人。
- 热乡[rè xiāng]
气候炎热之地。指南方。
- 雨云乡[yǔ yún xiāng]
指男女欢会。
- 志乡[zhì xiāng]
见“志向”。
- 回乡[huí xiāng]
返回家乡。 返回家乡回乡知识青年
- 宽乡[kuān xiāng]
人少田多的地区。
- 帝乡[dì xiāng]
1.天宫;仙乡。 2.京城;皇帝居住的地方。 3.帝王的故乡。 传说中天帝住的地方帝乡不可期。——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穷乡[qióng xiāng]
荒远的乡村。
- 四乡[sì xiāng]
四方。
- 钓乡[diào xiāng]
渔村。亦指家乡。
- 不死乡[bù sǐ xiāng]
1.传说中的不死之国。 2.指仙境。
- 老乡[lǎo xiāng]
①同乡:听你口音,咱们好像是老乡。②对不知姓名的农民的称呼。
- 达乡[dá xiāng]
相对而畅达的窗户。
- 鱼乡[yú xiāng]
盛产鱼的地方。
- 翠红乡[cuì hóng xiāng]
1.妓院的雅称。 2.指享乐的生活。
- 泉乡[quán xiāng]
犹泉下。
- 归乡[guī xiāng]
归心向往。
- 鼠乡[shǔ xiāng]
礜石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二.礜石》。
- 郑乡[zhèng xiāng]
1.同“郑公乡”。 2.用以美称人的乡里。
- 趋乡[qū xiāng]
见“趋向”。
- 景乡[jǐng xiāng]
见“景响”。
- 清乡[qīng xiāng]
清查四乡以肃清盗匪等。反动统治者常以所谓“清乡”名义迫害群众,打击革命力量。
- 郑公乡[zhèng gōng xiāng]
《后汉书.郑玄传》:“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曰:‘公者仁德之正号,不必三事大夫也。今郑君乡宜曰郑公乡。’”后以“郑公乡”赞誉别人的乡里。
- 无功乡[wú gōng xiāng]
唐王绩字无功,性嗜酒;尝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着《醉乡记》。见《新唐书.隐逸传.王绩》。后世因以“无功乡”指醉乡。
- 楚乡[chǔ xiāng]
楚地。
- 同乡[tóng xiāng]
1.同一乡里。 2.引申指同一地方。 3.同一籍贯而在外地者互称同乡。
- 危乡[wēi xiāng]
不安于本土。
- 雪乡[xuě xiāng]
多雪的地区。
- 大泽乡[dà zé xiāng]
古地名。在今安徽宿县南蕲县集西的小刘村。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于此。
- 内乡[nèi xiāng]
谓向往中原或向慕中央政权。乡,向。
- 北乡[běi xiāng]
见“北向”。
- 水云乡[shuǐ yún xiāng]
水云弥漫,风景清幽的地方。多指隐者游居之地。
- 寒乡[hán xiāng]
1.寒冷的地方。 2.贫穷荒僻的地方。
- 泮乡[pàn xiāng]
指学宫。
- 养鸡乡[yǎng jī xiāng]
汉刘向《列仙传.祝鸡翁》:“祝鸡翁者,洛人也,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余年,鸡有千余头,皆立名字。暮栖树上,昼放散之……后升吴山,白鹤孔雀数百,常止其傍云。”后以“养鸡乡”比喻隐居或修炼之地。
- 酒乡[jiǔ xiāng]
犹醉乡。唐皮日休有《酒中十咏.酒乡》诗。
- 佗乡[tuó xiāng]
他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 阜乡[fù xiāng]
秦汉间齐人安期(也称安期生﹑安其生)﹐为琅琊阜乡人。传说他曾从河上丈人习黄老之说﹐卖药东海边。秦始皇东游﹐与之语三日夜﹐赐金璧数千万。出阜乡亭﹐皆置去﹐留赤玉舄一双为报。见旧题汉刘向《列仙传.安期先生》。后因以“阜乡”借指仙乡。
- 膻乡[shān xiāng]
借指匈奴地区或北方边地。
- 盐乡[yán xiāng]
产盐的所在地。
- 侨乡[qiáo xiāng]
称国内某些华侨较多而侨眷较集中的地方。 即归侨、侨眷聚居的地区
- 贵乡[guì xiāng]
1.富贵之地。 2.敬称对方所居乡里。
- 龙乡[lóng xiāng]
1.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产鸣鸡。《文选.谢庄》﹕“律谷罢暖﹐龙乡辍晓。”李善注﹕“《陈留风俗传》曰﹕允吾县者﹐宋﹑陈﹑楚地﹐故梁国宁陵种龙乡也﹐出鸣鸡。”后因以指鸡。 2.指边塞之地。
- 游乡[yóu xiāng]
1.押着罪犯或坏人在乡村里游行示众。 2.在乡间流动的。 3.鸟名。 在乡村中结队游行,多押着有罪的人以示惩戒。也叫“游垅”、“游团”
- 边乡[biān xiāng]
边地,边境。
- 何有乡[hé yǒu xiāng]
即无何有之乡。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后谓静寂无为,逍遥自得之地。
- 异国他乡[yì guó tā xiāng]
是他地、远离家乡在异地的意思。
- 醉乡[zuì xiāng]
1.亦作“醉鄊”。 2.指醉酒后神志不清的境界。 饮酒沉醉之后,似乎进入了另一番乡境,飘飘然别有滋味
- 当乡[dāng xiāng]
本乡;同乡。
- 飘乡[piāo xiāng]
在乡间往来。
- 梦乡[mèng xiāng]
①梦见故乡:梦乡迁客展转卧|半夜溪声正梦乡。②指熟睡状态:很快便进入梦乡。
- 五云乡[wǔ yún xiāng]
仙人居住的地方。
- 六乡[liù xiāng]
1.周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 2.王莽时仿周制﹐于长安西都置六乡。
- 鸟乡[niǎo xiāng]
宋时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民所居住的乡村。
- 谢公乡[xiè gōng xiāng]
地名。在今浙江省长兴县南三鸦村。晋谢安初葬建康梅山﹐陈始兴王叔陵发其墓﹐后谢安裔孙长城令夷吾徙葬于此。
- 远乡[yuǎn xiāng]
1.犹远方。 2.指偏远乡村。
- 望乡[wàng xiāng]
望见故乡;遥望故乡。亦借指思乡。
- 桐乡[tóng xiāng]
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春秋时为桐国,汉改桐乡。《汉书.循吏传.朱邑》:“﹝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后因以为官吏在任行惠政﹑有遗爱之典。
- 城乡[chéng xiāng]
城镇和乡村。如:城乡结合部。
- 本乡[běn xiāng]
1.原籍,故乡。 2.本地。
乡[xiāng]字的成语
- 背井离乡[bèi jǐng lí xiāng]
背: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伸为乡里,家宅。离开家乡到外地。
- 乡曲之情[xiāng qū zhī qíng]
乡曲:乡里。同乡的情谊。
- 流落他乡[liú luò tā xiāng]
被迫离开家乡,漂泊外地。
- 乡规民约[xiāng guī mín yuē]
指由当地村民共同制定并要求共同遵守的规约。 指由当地村民共同制定并要求共同遵守的规约
- 乡土难离[xiāng tǔ nán lí]
乡土:家乡,故土。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 邻里乡党[lín lǐ xiāng dǎng]
周制1邻=5家,1里=5邻,1党=500家,1乡=12500家。泛称一乡的人。
- 鱼肉乡里[yú ròu xiāng lǐ]
鱼肉:指受宰割者。后比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
- 违乡负俗[wéi xiāng fù sú]
离别家乡,违背世俗。
- 近乡情怯[jìn xiāng qíng qiè]
指远离家乡多年,不通音信,一旦返回,离家乡越近,心情越不平静,惟恐家乡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用以形容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情。
- 歧路他乡[qí lù tā xiāng]
歧路:岔路。指远离家乡的外地。多指关系亲密的两人分别流落在异地。
- 穷乡僻壤[qióng xiāng pì rǎng]
壤:地。荒远偏僻的地方。
- 告老还乡[gào lǎo huán xiāng]
年老辞职,回到家乡。
- 走乡随乡[zǒu xiāng suí xiāng]
走到哪里就顺随哪里的民情习俗。 走到哪里就顺随哪里的民情习俗
- 乡乡而饱[xiāng xiāng ér bǎo]
乡:通“飨”;乡乡:吃得很满足。形容吃得很满足的样子。
- 本乡本土[běn xiāng běn tǔ]
指本地,家乡。 自己家乡一带的人或物产就是本乡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还使得;要是做官的,谁保的住总在一处。——《红楼梦》
- 乡曲之见[xiāng qū zhī jiàn]
乡曲:乡里,也指偏僻的地方。形容见识寡陋。
- 人离乡贱[rén lí xiāng jiàn]
指离开故乡,无亲无故,失去依靠,遭人轻视。
- 他乡故知[tā xiāng gù zhī]
故知:老朋友,熟人。在异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
- 冥漠之乡[míng mò zhī xiāng]
指天庭或地府。也比喻最高境界。同“冥漠之都”。
- 他乡异县[tā xiāng yì xiàn]
指远离家乡的外地。
- 乡里夫妻[xiāng lǐ fū qī]
乡里:家乡。指相守在一起不分离的夫妻。
- 无何有乡[wú hé yǒu xiāng]
无何有之乡。
- 文川武乡[wén chuān wǔ xiāng]
原指出文臣武将的地区。后指教化普及,风俗纯正的地区。
- 流落异乡[liú luò yì xiāng]
被迫离开家乡,漂泊外地。
- 客死他乡[kè sǐ tā xiāng]
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
- 乡里不通[xiāng lǐ bù tōng]
乡里:籍贯。旧指不能进出宫门。也指没有作官,朝中没有名籍。
- 乡利倍义[xiāng lì bèi yì]
趋向私利,违背正义。乡,通“向”。倍,通“背”。
- 物离乡贵[wù lí xiāng guì]
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
- 四乡八镇[sì xiāng bā zhèn]
泛指周围的许多乡村和集镇。
- 乡风慕义[xiāng fēng mù yì]
乡:通“向”。指向往其教化,仰慕其礼义。或指向往其风度,仰慕其义行。
- 衣锦故乡[yì jǐn gù xiāng]
衣:穿。旧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中的衣服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
- 乡书难寄[xiāng shū nán jì]
乡书:家书。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 异县他乡[yì xiàn tā xiāng]
指远离家乡的外地。多指关系亲密的两人分别流落在异地。
- 乡巴佬[xiāng bā lǎo]
笨拙、迟钝又粗俗质朴的乡下人。 笨拙、迟钝又粗俗质朴的乡下人
- 还乡昼锦[huán xiāng zhòu jǐn]
同衣锦昼行,指富贵时穿锦衣回归故乡。
- 刮楹达乡[guā yíng dá xiāng]
楹:堂屋前部的柱子;乡:窗户。用密石磨柱,使精细有光泽,每室四户八窗,使光亮通达。指宽敞华丽的屋子。
- 入乡随俗[rù xiāng suí sú]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和安排。形容随遇而安“且道入乡随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语,此土唐言。”——宋. 普济《五灯会元》
- 温柔乡[wēn róu xiāng]
比喻女色迷人之所。
- 无有乡[wú yǒu xiāng]
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后指虚幻的境界。
- 鱼米之乡[yú mǐ zhī xiāng]
指盛产鱼和稻米的富饶地方。 盛产鱼和米的富庶地区我知江州是个好地面,鱼米之乡,特地使钱买将那里去。——《水浒传》
- 怀乡之情[huái xiāng zhī qíng]
怀:怀念;乡:故土,家乡。怀念故乡的情感。
- 貊乡鼠攘[mò xiāng shǔ rǎng]
旧指民风浇薄、宵小横行的地区。
- 鱼米乡[yú mǐ xiāng]
指盛产鱼和稻米的富饶地方。
- 武断乡曲[wǔ duàn xiāng qū]
指凭借势力在民间横行霸道。
- 衣锦还乡[yī jǐn huán xiāng]
衣:衣服。锦:有多彩图案的丝织品。还乡:回家、探亲。古时指做官以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也说衣锦荣归。 穿着锦绣衣服回乡,形容富贵后荣耀乡里
乡[xiāng]字在中间的词语
- 醉乡春[zuì xiāng chūn]
1.词牌名。调见宋秦观《淮海词》。因词中有“春色又添多少”及“醉乡广大人间小”句,故名。又名《添春色》。参阅《词谱》七。 2.曲牌名。
- 武乡试[wǔ xiāng shì]
明清两代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武科考试。
- 望乡台[wàng xiāng tái]
1.称古人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往住登高或筑台以眺望故乡之处。 2.旧时迷信﹐谓阴间有望乡台﹐人死后鬼魂可登台眺望阳世家中情况。亦借指阴间。
- 乞乡郡[qǐ xiāng jùn]
旧时官吏请调往故乡任职。《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知諫院 蔡襄 以亲老乞乡郡。己酉,授右正言,知 福州。”
- 同乡会[tóng xiāng huì]
中国近代,在通都大邑,同籍贯的人为互相联络而成立的一种组织。
- 阜乡舄[fù xiāng xì]
指仙人的鞋子。
- 醉乡侯[zuì xiāng hòu]
戏称嗜酒者。
- 三乡诗[sān xiāng shī]
三乡,地名。在今何地不详。唐会昌时若耶溪有女子随夫西入函关。夫殁,东还,邈然无依,一日过三乡驿,感慨题诗曰:“昔逐良人西入关,良人身殁妾空还。谢娘卫女不相待,为雨为云归旧山。”后和之者多至十人。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王祝》。
- 东乡族[dōng xiāng 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
- 离乡调远[lí xiāng diào yuǎn]
远离家乡。
- 南乡子[nán xiāng zǐ]
1.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以咏南中风物为题,故名。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词,双调始自南唐冯延己词。单调二十七字或二十八字﹑三十字﹐先用两平韵﹐后转为三仄韵;双调五十六字或五十四字﹑五十八字﹐平韵。 2.曲牌名。属北曲越调。字数格律与词的双调五十六字体半阕相同。用在套曲中。
- 题名乡会[tí míng xiāng huì]
宋代进士及第,各集同乡于佛寺,列书姓名,以资纪念,谓之题名乡会。
- 都乡侯[dōu xiāng hòu]
东汉所封侯国名,在列侯之下,关内侯之上。
- 尸乡翁[shī xiāng wēng]
指祝鸡翁。
- 望乡馆[wàng xiāng guǎn]
古馆名。
- 还乡团[huán xiāng tuán]
解放战争时期随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地方反动武装。由从解放区逃亡到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主、恶霸等组成。在国民党军队的支持下,对解放区的政权和人民实施反攻倒算。后相继被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