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
勒相关字典
勒[lè]字的成语
- 勒马悬崖[lè mǎ xuán yá]
勒:收住缰绳;悬崖:高悬的山崖。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 浮收勒折[fú shōu lè shé]
用强迫手段额外征收。
- 悬崖勒马[xuán yá lè mǎ]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马:收住缰绳,使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行至陡崖,将马勒住,不继续前进。比喻面临危险及时醒悟回头 此书生悬崖勒马,可谓大智矣。——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 勒索敲诈[qiāo zhà lè suǒ]
勒索:强行索取财物。利用别人的把柄或自己的权势,以威胁强迫手段向人索取财物。
- 敲诈勒索[qiāo zhà lè suǒ]
依仗势力或抓住把柄进行恐吓,用威胁手段索取财物。
勒[lè]字在结尾的词语
- 鞯勒[jiān lè]
鞍鞯与笼头。泛指马具。
- 珠勒[zhū lè]
1.珠饰的马络头。 2.指马。
- 句勒[jù lè]
1.用线条画出轮廓。 2.用简约的文字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
- 鞭勒[biān lè]
比喻督促控制。
- 率勒[lǜ lè]
犹统率。
- 抹勒[mǒ lè]
涂掉。
- 钤勒[qián lè]
节制约束。
- 逸勒[yì lè]
超群出众的驭手。
- 庵摩勒[ān mó lè]
果名。梵语?malaka的音译。又称“余甘”﹑“庵摩罗”。果为球形,有棱。
- 鞴勒[bèi lè]
犹备马。给马加上鞍具和嚼子。
- 诃梨勒[hē lí lè]
1.亦作“诃黎勒”。 2.梵语harītakī﹐意译为柯子。植物名。常绿乔木。果实可入药。 3.指其果实。
- 贝勒[bèi lè]
清代贵族的世袭封爵,地位在亲王、郡王之下。
- 约勒[yuē lè]
犹约束。 《公羊传·宣公六年》“然而宫中甲鼓而起”汉 何休 注:“约勒闻鼓声当起杀 盾。”《南史·孝义传·张进之》:“时劫掠充斥,每入村抄暴。至 进之 门,輒相约勒不得侵犯,其信义所感如此。”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主司失意》:“窃以常年主司亲属尽得就试,某敕下后,榜示南院,外内亲族具有约勒,并请不下文书,敛怨之语,日已盈庭。”
- 整勒[zhěng lè]
操练。
- 钩勒[gōu lè]
1.亦作“钩勒”。国画的一种技法。用笔顺势为钩,逆势为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的。一般不分笔势顺、逆或单、复,凡以线条钩画物象轮廓,统称钩勒。
- 严勒[yán lè]
严加约束。
- 失勒[shī lè]
谓骡﹑马脱离辔头。
- 渠勒[qú lè]
汉西域诸国之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境。
- 宣勒[xuān lè]
申令制止。
- 特勒[tè lè]
见“特勤”。
- 金勒[jīn lè]
1.金饰的带嚼口的马络头。 2.借指坐骑。 3.借指骑马的人。
- 呵黎勒[hē lí lè]
植物名。果实可作收涩剂,主治久咳久泻等症。也译作诃梨勒。
- 敕勒[chì lè]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北魏时亦称铁勒﹑高车部。 又名铁勒,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敕勒川,阴山下。——北朝民歌《敕勒歌》
- 缰勒[jiāng lè]
马缰绳和笼头。
- 申勒[shēn lè]
明令约束。
- 镌勒[juān lè]
在金石上雕刻文字。多用于表彰人物的功业﹑事迹。
- 迦拘勒[jiā jū lè]
肉豆蔻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肉豆蔻》。
- 疏勒[shū lè]
古西域诸国之一。王莽时称世善﹐唐名佉沙。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一带。其治疏勒城﹐即今疏勒县。
- 驻勒[zhù lè]
犹驻马。
- 纠勒[jiū lè]
聚集统率。
- 银勒[yín lè]
银饰的带嚼口的马络头。
- 逼勒[bī lè]
1.亦作“逼?”。 2.逼迫;强迫。
- 鞅勒[yāng lè]
套马的皮带和勒马的缰绳。
- 龙勒[lóng lè]
黑白杂色的马络头。
- 谴勒[qiǎn lè]
犹谴责。
- 罗勒[luó lè]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卵圆形﹐略带紫色。花白色或淡紫色。茎与叶皆有香气﹐可做香料及入药。 俗称“矮糠”。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花、叶略带紫色,茎、叶芳香,用作香料或入药
- 磨勒[mó lè]
1.唐传奇中昆仑奴名。曾夜负崔生入勋臣宅,与舞妓红绡相会,促成二人结合。亦用以喻侠士。 2.镌刻。 3.折磨。
- 御勒[yù lè]
横于牲口嘴里的小铁链,两端连在缰绳上,以便于驾御,故名。又称嚼子。
- 隔勒[gé lè]
阻挠﹔制止。
- 抑勒[yì lè]
1.强逼;压制。 2.勒索;克扣。
- 马勒[mǎ lè]
带嚼口的马笼头。 辔,用以御马和约束马的马首挽具,包括络头、嚼子(口衔)、缰绳,还有其他附属物
- 谨勒[jǐn lè]
1.亦作“谨泐”。 2.敬谨书写。
- 惠司勒[huì sī lè]
(jamesabbottmcneillwhistler,1834-1903)美国画家。1859年起定居伦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线条与色彩的和谐。受委拉斯开兹、库尔贝和日本绘画的影响,作品富有装饰趣味和东方情调。代表作有油画《白衣女郎》、《母亲》及铜版画《威尼斯风景》等。
- 叩勒[kòu lè]
犹控制。
- 衔勒[xián lè]
1.马嚼口和马络头。 2.法纪。《大戴礼记.盛德》:“德法者御民之衔勒也。”因借以指道德法纪。 3.控制;限制。
- 拑勒[qián lè]
将衔勒放入马口。喻严加约束。
- 浮勒[fú lè]
额外的勒索。
- 迫勒[pò lè]
勒逼,强迫。
- 凤勒[fèng lè]
华美的马络头。
- 斡勒[wò lè]
女真族姓。金有斡勒忠。见《金史》本传。
- 端勒[duān lè]
1.亦作“端泐”。 2.书信用语。谓专为某事而写信。勒﹐本为铭刻﹐引申为书写。清叶封《与人书》:“尚容端勒驰申燕贺。”清沈荃《与人书》:“弟以尘缰碌碌,未遑端泐芜缄,一慰孝履。”常用于信尾﹐意为特地写此信。
- 刊勒[kān lè]
1.雕刻(碑文)。 2.刊印;刻印。
- 鋚勒[tiáo lè]
马嚼子或缰绳上的装饰品。用金铜制成。《石鼓文》有“田车既安﹐鋚□勒马”句。
- 金鸡勒[jīn jī lè]
即金鸡纳树。
- 绳勒[shéng lè]
约束抑制。
- 羁勒[jī lè]
〈书〉束缚:摆脱礼教的羁勒。
- 鸠勒[jiū lè]
聚合统率。
- 耑勒[zhuān lè]
亦作“耑泐”。书信用语。谓专为某事而写信。勒,本为铭刻,引申为书写。
- 需勒[xū lè]
勒索。
- 涩勒[sè lè]
竹的一种。
- 减勒[jiǎn lè]
从简。
- 诈勒[zhà lè]
讹诈勒索。
- 纂勒[zuǎn lè]
集合统率。
- 摹勒[mó lè]
1.依样描字刻石。 2.亦作“摹泐”。描摹勾勒。 3.模仿。
- 红勒[hóng lè]
谓以朱笔勾涂文字。
- 遏勒[è lè]
强制;控制。
- 表勒[biǎo lè]
谓刻石记载。
- 掯勒[kèn lè]
1.亦作“掯?”。 2.勒索;刁难。
- 黄金勒[huáng jīn lè]
用黄金制成的衔勒。
- 箝勒[qián lè]
马嚼子与马络头。比喻控制约束。
- 勾勒[gōu lè]
①用线条画出轮郭;双钩。②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作品善于勾勒场面,渲染气氛。
- 部勒[bù lè]
1.部署;约束。 2.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
勒[lè]字在开头的词语
- 勒索[lè suǒ]
用威胁手段向别人要财物:敲诈勒索ㄧ勒索钱财。 以威胁强迫手段索取财物骗子们假装要逮捕士兵以便勒索他们勒索金钱
- 勒子[lè zǐ]
旧时妇女头上的饰物,如帽绊﹑帽箍之类。
- 勒功[lè gōng]
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功勋。
- 勒帛[lè bó]
丝织腰带。
- 勒毕[lè bì]
古小说中的国名。传说其国之人善言。
- 勒石[lè shí]
刻字于石。亦指立碑。
- 勒令[lè lìng]
用命令方式强制人做某事:勒令停业ㄧ勒令搬迁。
- 勒克斯[lè kè sī]
照度单位,一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一平方米面积上的照度,就是一勒克斯。简称勒。[英lux]
- 勒限[lè xiàn]
规定期限。
- 勒卒[lè zú]
部署﹑操练士卒。
- 勒休[lè xiū]
令官员退休。
- 勒派[lè pài]
强行摊派。
- 勒停[lè tíng]
1.强制停止。 2.勒令停职。
- 勒抑[lè yì]
①指用压力迫使降低售价。②勒索压制。
- 勒竹[lè zhú]
即竻竹。竹名。
- 勒崇[lè chóng]
在金石上勒名,表示尊崇。
- 勒诈[lè zhà]
勒索敲诈:勒诈钱财。
- 勒铭燕然[lè míng yàn rán]
谓建立武功。语本《后汉书.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随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 勒达[lè dá]
希腊神话中的仙女。宙斯醉心于她的容貌,趁她在河中洗澡时,化作天鹅与她亲近。她因此怀孕,生下美人海伦。
- 勒迫[lè pò]
强迫。
- 勒取[lè qǔ]
强行索取。
- 勒逼[lè bī]
强迫;逼迫。 强迫;逼迫勒逼乡下人入伙
- 勒戒[lè jiè]
勒令戒毒。如:要求检方将他送去勒戒。
- 勒兵[lè bīng]
1.治军,操练或指挥军队。 2.犹陈兵。
勒[lè]字在中间的词语
- 弥勒佛[mí lè fó]
佛教大乘菩萨。《弥勒下生经》说他将从兜率天下凡,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中国寺庙里供奉的弥勒佛像,袒胸露肚,圆脸长耳,笑口常开。这个形象来源于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契此,传说他是弥勒的化身。
- 红勒帛[hóng lè bó]
1.用红帛制的腰带。 2.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崄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欧阳公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刘几也’,戏续之曰:‘秀才剌,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纰缪’字榜之,既而果几也。”后因谓以朱笔涂抹文字为红勒帛。
- 追官勒停[zhuī guān lè tíng]
指追回官衔,勒令停职。
- 玉勒吏[yù lè lì]
驭马的小吏。
- 扎脚勒手[zhā jiǎo lè shǒu]
卷起裤脚和衣袖。
- 梅勒章京[méi lè zhāng jīng]
1.亦称“梅勒额真”。亦称“梅楞章京”。 2.满语。清代八旗官名。顺治十七年后改称副都统。
- 敕勒歌[chì lè gē]
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东魏高欢在一次兵败后,曾令敕勒族人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歌辞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中展现了北方草原的辽阔景象,富于雄壮之美。
- 梅勒额真[méi lè é zhēn]
见“梅勒章京”。
- 敕勒术[chì lè shù]
驱鬼术。道士画符咒制鬼必书敕令二字以约勒鬼神,故称。
- 三勒浆[sān lè jiāng]
酒名。唐时从波斯传入。
- 加勒比海[jiā lè bǐ hǎi]
美洲的地中海。西北通大西洋,西南通太平洋。面积275万平方千米。石油、天然气以及水产丰富。航运繁忙。 中美洲和南美洲交界处的大西洋海域
- 马勒口[mǎ lè kǒu]
见“马勒”。
- 弥勒榻[mí lè tà]
用于坐禅习静的一种短榻。如弥勒佛坐榻状,故称。
- 跋勒国[bá lè guó]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国名。
勒[lēi]字在开头的词语
- 勒脖子[lēi bó zi]
粗暴地掐住脖子。 粗暴地掐住脖子
- 勒紧裤带[lēi jǐn kù dài]
节制,尤指节制饮食压低生活水平;严格控制经济。 节制,尤指节制饮食压低生活水平;严格控制经济
- 勒掯[lēi ken]
〈方〉强迫或故意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