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新华字典>帖组词

帖相关字典

帖[tiē]字在结尾的词语

  • 甲帖[jiǎ tiē]
      宋时政府发至地方基层户籍单位“甲”的田契之类的文据。
  • 试墨帖[shì mò tiē]
      汇集科举考试中式者文章的帖子。
  • 钱帖[qián tiē]
      钱票。一种民间发行的代用货币。
  • 模帖[mó tiē]
      1.亦作“橅帖”。 2.照帖摹写。
  • 填帖[tián tiē]
      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明经科以“帖经”试士,应试者须填写被帖去的经文,故称填帖。
  • 牓帖[bǎng tiē]
      科举考试的录取报单。
  • 狸骨帖[lí gǔ tiē]
      晋朝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法帖名。
  • 草帖[cǎo tiē]
      1.俗称“八字帖”。旧俗议亲时写明男方或女方的生辰八字等的帖子,相对于定帖而言。 2.指旧时打官司用的诉状。
  • 鸭头丸帖[yā tóu wán tiē]
      书帖名。晋王献之书。
  • 醉帖[zuì tiē]
      指草书。
  • 弭帖[mǐ tiē]
      顺从帖伏。
  • 县帖[xiàn tiē]
      县府文书。
  • 大观帖[dà guān tiē]
      汇刻丛帖。十卷。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宋徽宗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稍加厘订﹐重新摹勒上石﹐标题皆蔡京手书。刻工精良﹐优于《淳化阁帖》﹐惜拓本流传甚少。
  • 圣母帖[shèng mǔ tiē]
      唐怀素草书法帖名。
  • 升元帖[shēng yuán tiē]
      法帖名。南唐后主李煜出所藏古今法帖刻石,有“升元二年三月建业文房模勒上石”字样,故称。
  • 平帖[píng tiē]
      1.平稳妥帖。 2.顺从,平服。 平展地紧挨着;按平窗户纸糊得很平帖
  • 双红拜帖[shuāng hóng bài tiē]
      用双折大红纸写或印的大型名帖。旧时拜会或联系事情时用。
  • 王氏帖[wáng shì tiē]
      晋 王羲之 字帖。
  • 剪帖[jiǎn tiē]
      见“剪贴”。
  • 擡帖[tái tiē]
      见“抬贴”。
  • 兰亭帖[lán tíng tiē]
      又称《禊帖》﹑《兰亭集序帖》。著名的行书法帖。东晋王羲之书。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上巳,羲之和谢安﹑孙绰等修禊于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临流赋诗,羲之草序,用蚕茧纸﹑鼠须笔书之。书法遒媚劲健,绝代更无,为隋唐诸家师法。惜唐宋两代,真本已亡。临摹本甚多,以欧阳询的“定武本”﹑褚遂良的“神龙本”颇能近真。此外摹写翻刻者多至数十百,而善本鲜见。
  • 诗帖[shī tiē]
      写诗的纸片。亦借指诗稿。
  • 直帖[zhí tiē]
      不经中转,直接上报或下达的公文。
  • 补帖[bǔ tiē]
      见“补贴”。
  • 签帖[qiān tiē]
      犹名帖。标有姓名的帖子。
  • 笔帖[bǐ tiē]
      手写的便条。
  • 摹帖[mó tiē]
      描摹法帖。谓以薄纸覆字帖上依其笔画摹写。
  • 拜帖[bài tiē]
      拜访别人时所用的名帖。
  • 奏帖[zòu tiē]
      犹奏章。
  • 生辰吉帖[shēng chén jí tiē]
      即庚帖。
  • 十七帖[shí qī tiē]
      草书碑帖。东晋王羲之书。唐太宗集所藏王羲之草书书札二十八通,付弘文馆摹刻而成,因第一帖首行有“十七”二字,故名。书法体势纵横,神采飞动,为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历代翻刻颇多,今存宋拓本。
  • 禊帖[xì tiē]
      《兰亭序》帖的别称。晋王羲之著名行书法帖之一。以帖中有兰亭修禊事语,故名。
  • 利州帖[lì zhōu tiē]
      法帖名。即《临江帖》。宋元佑间,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重摹刻于临江戏鱼堂,世称《临江帖》或《戏鱼堂帖》。庆元中,四川总领权安节重勒石于益昌(利州)官舍,故亦称《利州帖》。
  • 犀帖[xī tiē]
      薄犀皮制的帷幔。帖,通“幨”。
  • 覆帖[fù tiē]
      文书信函后所附告知机密的单帖。
  • 说帖[shuō tiē]
      1.便柬﹔便帖。 2.条陈﹑建议书一类的文书。 3.外交照会。 4.告示﹔启事。
  • 法书帖[fǎ shū tiē]
      名家书法的拓本或印本。
  • 缄帖[jiān tiē]
      简帖。
  • 官帖[guān tiē]
      见“官法帖”。
  • 伯远帖[bó yuǎn tiē]
      晋王珣尺牍,五行四十七字,行书。此帖笔法峻拔刚断,意味高古,为晋人妙品。清代列为“三希”之一,刻入《三希堂法帖》。
  • 熨帖[yù tiē]
      1.亦作“熨贴”。亦作“熨贴”。 2.把衣物烫平。 3.平坦;平静。 4.紧贴。 5.按压;按揉。 6.舒服;舒适。 7.慰藉;体贴。 8.贴切;妥帖。 9.方言。整理妥当;办妥。
  • 批帖[pī tiē]
      旧时官府出的证明文书。
  • 文帖[wén tiē]
      公文。
  • 允帖[yǔn tiē]
      1.妥贴,妥当。 2.旧日议婚时女方家长交给男方表示同意结成婚约的帖子。
  • 缃帖[xiāng tiē]
      书卷;书籍。
  • 红绿帖[hóng lǜ tiē]
      旧式婚姻所用的订婚凭证。用红、绿二色纸书写,故名。红帖是男家向女家求婚的求帖,绿帖是女家同意允婚的允帖。
  • 稳帖[wěn tiē]
      稳当;稳当妥帖。
  • 鹅群帖[é qún tiē]
      亦作“鹅羣帖”。世传为 王羲之 子 献之 手笔,实为 南朝 宋 以后好事者傅会 王羲之 写《道德经》换鹅事所伪造。
  • 汝帖[rǔ tiē]
      法帖名。宋大观中,汝州守王寀采择潭﹑绛﹑泉帖中之最优者,荟萃成文,分为十二卷,刻石置于汝州望嵩楼中。明末兵乱,楼焚碑残。清顺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葺,并加诗跋二刻,共十四刻,置于州署西园古轩壁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义见所存文漫漶不复识,自洛阳贴得汝帖原拓一部,重摹诸石,仍藏左轩壁中。此帖计有金石文八种,秦﹑汉﹑三国字体五种,六朝帝王书三十引,魏晋九人书以及王羲之十帖﹑南唐十臣﹑唐三朝帝后四书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贺知章﹑李后主﹑吴越王俶等七十余家书法手迹,字
  • 问慰帖[wèn wèi tiē]
      唐贞观时,购求前代墨迹很严,除了吊丧问疾书迹,其他都收入内府。这类未入内府的书简流传民间﹐俗称“问慰帖”。
  • 马蹄帖[mǎ tí tiē]
      泉州《淳化阁帖》之别名。
  • 二王帖[èr wáng tiē]
      晋王羲之﹑献之父子的行草书帖。
  • 谤帖[bàng tiē]
      毁谤别人的帖子。
  • 资帖[zī tiē]
      记载资历的证件。
  • 北碑南帖[běi bēi nán tiē]
      清阮元分南北朝时书法为南北两派,称北朝的碑版为北碑,称南朝的书帖为南帖。详见阮元《北碑南帖论》。康有为对此说持有异议。
  • 朱笔帖[zhū bǐ tiē]
      犹朱笔官票。
  • 房帖[fáng tiē]
      (房帖儿)贴在门口或街头的房屋招租启事。
  • 宁帖[níng tiē]
      也作“宁贴”。安宁舒贴:心渐宁帖|睡得宁贴。
  • 羌帖[qiāng tiē]
      旧时我国东北地区对帝俄纸币的俗称。主要指流通于中东铁路沿线的华俄道胜银行﹑帝俄国家银行和中东铁道局所发行的金卢布﹑银卢布纸币。俄国十月革命后已废除。
  • 钧帖[jūn tiē]
      古代对有身份的人的柬帖的敬称。
  • 行帖[xíng tiē]
      商行开业的凭帖。
  • 类帖[lèi tiē]
      即法帖。名家书法的拓本或印本。
  • 伏帖[fú tiē]
      ①舒适:心里很伏帖。也作伏贴。②同‘服帖’①。
  • 丛帖[cóng tiē]
      古今名帖汇编之称。相传始于南唐《澄清堂帖》。
  • 津帖[jīn tiē]
      见“津贴”。
  • 安家帖[ān jiā tiē]
      使人安心的东西或消息。
  • 书帖[shū tiē]
      1.书写简帖。 2.指书札﹑柬帖。
  • 泉帖[quán tiē]
      旧指泉州翻刻的《淳化阁帖》。
  • 破帖[pò tiē]
      射穿箭靶。
  • 转帖[zhuǎn tiē]
      谓辗转送帖知会。
  • 楹帖[yíng tiē]
      楹联。
  • 中秋帖[zhōng qiū tiē]
      又名《十二月帖》。晋王献之尺牍,草书。原五行三十二字,后裁去二行,现三行二十二字。明董其昌刻入《戏鸿堂法帖》,所佚二行以《淳化阁帖》补入。此帖运笔爽利,如公箸画灰,连续无端末。清代作为“三希”之一,刻入《三希堂法帖》。
  • 读帖[dú tiē]
      看字帖上的字﹐揣摸其写法。为学习书法的方法之一。
  • 讣帖[fù tiē]
      报丧帖子。
  • 传帖[chuán tiē]
      1.指下达的文书。 2.指下达文书。
  • 秘阁帖[mì gé tiē]
      帖名。凡十卷。宋元佑五年秘书省邓洵武﹑孙谔等请旨乞以《淳化阁帖》所未备之前代遗墨刻之﹐至建中靖国元年毕工﹐历十二年而成﹐凡费缗钱一百十五万。参阅清钱泳《履园丛话.碑帖.宋刻》。
  • 阁帖[gé tiē]
      《淳化秘阁法帖》的简称。
  • 七观帖[qī guān tiē]
      法帖名。元翰林学士程巨夫致仕南归,翰林侍讲学士袁桷撰《七观》以送之,书画家赵孟俯为之书写。后世作为学习写字的样本,称为“七观帖”。
  • 榜帖[bǎng tiē]
      1.官府的告示。 2.科举录取的报帖或揭示的名单。
  • 服帖[fú tiē]
      ①驯服;顺从:他能使劣马变得服帖。也作伏帖。②妥当;平妥:事情都弄得服服帖帖。
  • 公文帖[gōng wén tiē]
      旧时官府的一种告示。
  • 一帖[yī tiē]
      1.药一剂称一帖。 2.指一帖药。 3.古代科举考试的一条试题。 4.一幅字帖。 5.犹一盏。
  • 解帖[jiě tiē]
      方言。当票。
  • 晋帖[jìn tiē]
      指晋人的书迹或其摹本﹑刻帖。
  • 偃帖[yǎn tiē]
      服帖。
  • 秦邮帖[qín yóu tiē]
      帖名。
  • 升平帖[shēng píng tiē]
      晋王羲之法帖名。此帖书于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故名。《晋史》称“逸少书暮年方妙”,此帖距其终才三载,故尤为名贵。
  • 吉帖[jí tiē]
      喜帖。即庚帖。旧时定亲用的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
  • 凝帖[níng tiē]
      犹安定。
  • 单红帖[dān hóng tiē]
      见“单帖”。
  • 调帖[diào tiē]
      见“调贴”。
  • 支帖[zhī tiē]
      支付的凭证。
  • 契帖[qì tiē]
      犹借据。
  • 绢帖[juàn tiē]
      以绢作底的书帖。
  • 儿啼帖[ér tí tiē]
      旧俗张贴在外,用以防止小孩夜间啼哭的字条。
  • 全帖[quán tiē]
      旧时礼帖的一种。用红纸制,共有十面,横叠而成。用全帖表示恭敬郑重之意。
  • 牙帖[yá tiē]
      旧时捐税之一种。牙商或牙行纳税后取得牙帖,方准营业。
  • 定帖[dìng tiē]
      宋代定婚时双方交换的帖子。其上写明家庭﹑本人及有关的详细情况。
  • 堂帖[táng tiē]
      1.亦称“堂帖子”。 2.唐时宰相签押下达的文书。
  • 速帖[sù tiē]
      请帖。
  • 淳化阁帖[chún huà gé tiē]
      简称《阁帖》。汇刻丛帖。十卷。公元992年宋太宗出秘阁(帝王收藏图书处)所藏历代法书,敕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摹刻而成。此后历代多有翻刻。虽采择未精,但古人法书颇赖之以传。自此刻帖盛行,后世因称此帖为“法帖之祖”。
  • 辨颠帖[biàn diān tiē]
      宋代书法家米芾被人以颠狂为由弹劾﹐米芾乃上书自辩。辨﹐通“辩”。世称“辨颠帖”。
  • 六帖[liù tiē]
      唐科举考试﹐进士﹑明经科都有帖经试。凡十帖﹐中六帖即可通过帖经考试﹐故称“六帖”。参阅《通典.选举三》﹑宋程大昌《演繁露.六帖》。参见“帖经”。
  • 监帖[jiān tiē]
      狱吏监视下狱大臣并向上密报其言语举动之称。
  • 顔帖[yán tiē]
      指 唐 书法家 颜真卿 的法帖。 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跋自书·临颜平原诰书后》:“颁誥之时,王 程 於迈,不获从 鲁公 自书之例,因临 颜 帖,为之抚然。”
  • 安帖[ān tiē]
      1.安定﹑平静。 2.妥贴。 3.踏实。

帖[tiē]字在开头的词语

  • 帖服[tiē fú]
      顺从。 服贴;顺从
  • 帖职[tiē zhí]
      兼职。
  • 帖妥[tiē tuǒ]
      1.静止不动貌;安稳。 2.指平安稳当。 3.平静。 4.妥帖,合适妥当。
  • 帖然[tiē rán]
      顺从服气,俯首收敛。
  • 帖黄[tiē huáng]
      贴黄。唐时敕书用黄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谓之帖黄。后世上奏状札子,摘举要旨,写在另外的纸上,贴附于后,亦称“帖黄”。
  • 帖经[tiē jīng]
      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
  • 帖胁[tiē xié]
      拘束不展貌。
  • 帖敕[tiē chì]
      由主政大臣在奏章上签署意见,作为敕命批发,称“帖敕”。
  • 帖帖[tiē tiē]
      1.形容帖伏收敛之貌。 2.安稳貌。 3.逼近﹑贴近貌。 4.温顺;服帖。 5.平淡无奇。
  • 帖伏[tiē fú]
      1.贴地而伏。 2.折服;顺从不反抗。

帖[tiē]字的成语

  • 俯首帖耳[fǔ shǒu tiē ěr]
      象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 伏首帖耳[fú shǒu tiē ěr]
      伏:俯伏;帖:帖伏,顺从。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驯服的样子。
  • 垂首帖耳[chuí shǒu tiē ěr]
      垂:低下;帖:顺从,服从。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顺从听命的样子。 形容非常驯服恭顺的样子。“帖”也作“贴”
  • 妥首帖耳[tuǒ shǒu tiē ěr]
      犹言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 妥妥帖帖[tuǒ tuǒ tiē tiē]
      指十分合适或令人满意。
  • 服服帖帖[fú fu tiē tiē]
      温顺地或谦恭地服从跟随。 温顺地或谦恭地服从跟随
  • 帖耳俯首[tiē ěr fǔ shǒu]
      象狗见了主人那样耷拉着耳朵,低着头。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帖[tiē]字在中间的词语

帖[tiě]字在开头的词语

  • 帖字[tiě zì]
      谓熟记经书以应帖试。
  • 帖发[tiě fā]
      行文发送。
  • 帖写[tiě xiě]
      清时衙门中抄写小吏。
  • 帖子词[tiě zǐ cí]
      宋代八节内宴时翰林院侍臣献给宫中的诗,粘贴于阁中门壁。大都为五七言绝句。宋欧阳修有《春帖子词》﹑《端午帖子词》。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帖子词》。
  • 帖括派[tiě kuò pài]
      明末研习科举应试的八股文的学派。
  • 帖文[tiě wén]
      犹帖经。
  • 帖墨[tiě mò]
      犹帖经。
  • 帖子[tiě zi]
      1.布告;招贴。 2.名帖;名片。 3.票券。 4.书画粘贴成的册页。 5.指帖子词。
  • 帖括[tiě kuò]
      1.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 2.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 3.泛指科举应试文章。明清时亦用指八股文。

帖[tiě]字在结尾的词语

  • 揭帖[jiē tiě]
      旧时指张贴的启事(多指私人的)。 古时监察部门长官揭发不法官吏的一种文书;也指旧时张帖的启事、文告(多指私人的)
  • 无名帖[wú míng tiě]
      攻讦或恐吓别人的不具名的帖儿。 攻讦或恐吓别人的不具名的帖儿
  • 请帖[qǐng tiě]
      邀请客人的通知。 书面要求出席或参加的卡片发出婚礼请帖
  • 双红名帖[shuāng hóng míng tiě]
      即双红拜帖。
  • 喜帖[xǐ tiě]
      1.庆贺结婚的请帖。 2.旧时议定婚嫁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帖。 要举行婚礼之前发出的请帖
  • 报帖[bào tiě]
      1.犹通知单。 2.旧时向得官﹑复官﹑升官和考试得中的人家送去的喜报。 用大红纸写的报喜单
  • 五言试帖[wǔ yán shì tiě]
      科举考试中所作的五言诗。唐以来,科举考试中以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限定韵脚。其诗大都为五言或七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这种诗体称试帖诗。清代试帖诗,格律限制更严,内容大多为皇帝歌功颂德。
  • 礼帖[lǐ tiě]
      1.犹礼单。开列馈赠礼品名目的帖单。 2.指请柬。 犹礼单。指请柬
  • 庚帖[gēng tiě]
      八字帖。 旧时订婚,男女双方互换的八字帖。帖上写明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等 合婚问卜若都好,有钞;只怕假做庚帖被人告,吃拷。——元. 高明《琵琶记.丞相教女》
  • 名帖[míng tiě]
      写有姓名、身份等的帖子:遂将名帖递上,说明了来意。
  • 禀帖[bǐng tiě]
      旧时民众或下级呈官府的文书。 旧时老百姓向官府或官员向上司报告、请示的帖子
  • 军帖[jūn tiě]
      军中的文告。 古代指军事文告昨夜见军帖。——《乐府诗集.木兰诗》
  • 柬帖[jiǎn tiě]
      泛指信札﹑帖子等。 泛指信札、请帖等
  • 下帖[xià tiě]
      1.请帖。 2.送请帖。 送请帖
  • 黑帖[hēi tiě]
      不具名的招帖。内容一般是诬蔑不实之辞。
  • 无名揭帖[wú míng jiē tiě]
      指不具名的揭人隐私的字条。

帖[tiě]字在中间的词语

  • 试帖诗[shì tiě shī]
      诗体名。源于唐代﹐受“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亦称“赋得体”。其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清代试帖诗﹐格式限制尤严﹐内容大多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并须切题。
  • 觅帖儿[mì tiě ér]
      见“觅贴儿”。
  • 没头帖子[méi tóu tiě zǐ]
      旧指非官府颁布的文件。
  • 泥金帖子[ní jīn tiě zǐ]
      用泥金涂饰的笺帖。唐以来用于报新进士登科之喜。
  • 春帖子词[chūn tiě zǐ cí]
      即春帖子。
  • 春端帖子[chūn duān tiě zǐ]
      见“春端帖”。
  • 金花帖子[jīn huā tiě zǐ]
      唐宋以来科举考试登第者的榜帖。
  • 堂帖子[táng tiě zǐ]
      见“堂帖”。
  • 八字帖儿[bā zì tiěr]
      旧俗订婚前写明各自生辰八字的帖子,双方互相交换保存。 旧俗订婚前写明各自生辰八字的帖子,双方互相交换保存

帖[tiě]字的成语

  • 唐临晋帖[táng lín jìn tiě]
      临:摹仿字画;帖:书法、绘画的范本。唐人书法多临摹晋人范本,脱胎变化而成。比喻善临摹,少独创。

帖[tiè]字在结尾的词语

  • 税帖[shuì tiè]
      旧时官府给予纳税人的纳税凭证。
  • 碑帖[bēi tiè]
      石刻、木刻法书的拓本或印本,多做习字时临摹的范本。 石碑的拓本
  • 习字帖[xí zì tiè]
      从前初级小学用的包括书法范例的书写本(如以格言或箴言为形式),供学习者模仿。 从前初级小学用的包括书法范例的书写本(如以格言或箴言为形式),供学习者模仿
  • 澄清堂帖[chéng qīng táng tiè]
      汇刻丛帖。卷数不明。仅传宋拓残本及明翻刻宋残本卷一、卷四、卷十一(宋刻)及卷二、卷五(明刻)。今人考定为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刻。所存以王羲之书迹为多,亦有苏轼书迹。摹刻精良。
  • 八字帖[bā zì tiè]
      即庚帖。旧俗订婚时写明男方或女方生辰八字的帖子。参见“八字”。
  • 画帖[huà tiè]
      临摹用的图画范本。 用来临摹作画的范本
  • 官法帖[guān fǎ tiè]
      官府刻印或拓就的名家字帖。
  • 临帖[lín tiè]
      仿写字帖。 照着字帖练习写字(多指毛笔字)

帖[tiè]字在中间的词语

  • 春帖子[chūn tiè z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宋制,翰林一年八节要撰作帖子词。或歌颂升平,或寓意规谏,贴于禁中门帐。于立春日撰作的帖子词,称“春帖子”。多为五﹑七言绝句。其体工丽。
  • 小帖儿[xiǎo tiè ér]
      ∶旧俗定婚用的八字帖儿。 〈方〉∶旧俗定婚用的八字帖儿